長三角模具新特點:借用外資助發展
長三角的模具產業必須加快調整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層次,實現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跨越。
在長三角產業升級的努力中,存在著依賴外資的狀況。以浙江省為例,全省有制造業集群近千個,但這些產業集群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的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45%左右,低于全國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水平0.61%,更不用說發達國家3%的高比例。
浙江省統計局有關調研報告顯示,浙江省制造業企業的巨額投資,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新產品的技術來源大多采取“拿來主義”的模仿手段。
同時,還有統計資料顯示,長三角兩省一市的國際資本總額占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近30%,是中國利用外資最多的地區。
充分利用外資謀發展,這已經成為長三角制造業一個顯著的特點。長三角經濟繁榮還突出表現為制造業的國際化。統計資料顯示,占中國制造業經濟總量十分之一的江蘇,7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是外資實現的。即使在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工業仍是積聚外資最多的領域,目前有專用設備制造等6個行業的外資注冊資本超過15億美元;外資工業企業的資產占全市工業資產總量的31%。越來越多的 “ 洋打工 ” 涌入長三角。
模具制造業,作為工業之母。利用外資求發展的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盡管目前中國的模具出口逐年增多,但是中國模具制造技術的應用水平離先進的模具制造國家有一定的距離。長三角各城市都希望和長三角區域制造業一同向高端化發展,力爭建成全國有影響精密模具設計研發中心、精密模具制造中心、精密模具檢測中心和精密模具人培訓中心。在中國模具產業“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大型、精密、高端模具將會成為中國模具制造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模具企業都在積極地尋求技術和產業升級。
在長三角,大量本土模具企業試圖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獲取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的機會。但實踐證明,這種產業進步的“外資依賴路徑”并不一定成功。不少專家指出,如果在模具產業升級上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外資的技術溢出,長三角的模具產業將被鎖定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
長三角的模具產業必須加快調整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層次,實現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跨越。盡管目前長三角不乏一部分優秀的、具有競爭力、上規模的模具企業,有關專家表示,這些年長三角地區的模具制造業實現了高速發展,但是依然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環節,還算不上“國際制造基地”,充其量只能稱為“世界的組裝車間”。主要原因是:
一是過度依賴加工貿易。一項針對長三角制造業的抽樣調查表明,長三角地區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達到70%以上,其中80%以上從事oem(貼牌加工),只有18.3%的企業做odm(即具備一定的設計能力)。由此反映了長三角加工貿易依然處于簡單加工和組裝的發展階段。這一點在模具企業中也存在很大的比例。
二是過度依賴外商投資。上海、江蘇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各自出口總額的比重都接近70%。江蘇昆山這個縣級市每年的引資規模就超過中國整個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總量。在昆山,依托國家火炬計劃昆山模具產業基地,吸引了大批的外資模具企業。
三是過度依賴國際大買家。目前,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除少數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已形成區域性品牌外,絕大部分本土勞動密集型企業,例如模具加工企業都是在低附加價值的環節進行國際代加工。主要的客戶訂單來源于歐美的品牌商或由其主導的二三級經銷商,銷售渠道、售后服務、技術標準等都掌握在外商手中。
四是過度依賴進口技術。最新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盡管長三角地區專利申請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是具有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寥寥無幾,體現產業國際化水準的三方(美國、歐洲、日本)專利不足1%。部分模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購買先進的、進口的加工設備來提高產能和產品質量,但是對于一些重要的操作環節仍缺少掌握,影響訂單。最終導致大量先進設備被閑置。
當然,在上文中強調最多的是,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以及模具制造業不要過分依賴外資,而應該審時度勢,只要用的好,用的準,用的穩,合理利用外資是有助于提高長三角模具產業發展。
任何事情都是對立和統一的,有成功的例子為證,如坐落在昆山的江蘇省模具工業實驗區,就是一個以高檔模具為主的模具產業園區。與余姚模具城相比,昆山模具城屬于“力量型”園區,定位在高技術含量模具生產上,外資企業占多數。04年該模具工業實驗區就有幾個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塑料模具項目上馬。由于外資企業投資的模具項目一般是技術含量較高、規模較大的,這將有力提升長三角地區的模具水平。
但是,在全球化的競爭體系中,產業結構升級又離不開外資的參與。一些專家建議,長三角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另一方面要營造產業配置方面的優勢,合理地外資加入、參與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